公益机构-企业对接案例
“APP青年公益实习”是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赛扶团队(以下简称“上外赛扶”)发起、并由黄奕聪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全程支持举办的公益项目,旨在鼓励在校大学生进入本地非营利组织进行暑期实习,为在校大学生和本地草根型非营利组织间搭建人才交流平台。2010年以来,已成功举办两年。
“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是基金会高校育才系列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大学生们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到不同的人生价值。
每年,基金会选定项目地正式注册、在自身公益领域有所表现的非营利组织合作,由这些非营利组织提供实习岗位和实习导师,而基金会则提供实习补贴和交流平台支持,双方共同从本地高校公开招募、进行两轮面试,甄选对公益有热诚、有抱负的优秀学生成为实习生,开展为期2个月的暑期实习。
暑期实习岗位为全职岗位,实习生有固定的职务与工作范围,实习期间,他们不但要根据实习机构安排,在机构导师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专门督导下完成分派给他们的工作任务,还要以文字、照片、影像等方式,记录下他们实习期间的苦与乐,记录下自己的感悟与思考,更要发挥自身的专业能力与创造力,参与机构的发展。而基金会作为项目的主办方,也通过至少每两周一次的书面小结、日常沟通、暑期回访等,全程跟踪和推动实习进程。
每年暑期实习结业后,基金会还会举办项目总结与表彰会议,让实习生和各自的实习机构导师一起,通过现场成果展示,分享各自的实习历程与收获,综合表现最为优秀的实习生和实习团队均会被授予奖项,基金会也会为所有实习生颁发公益实习证书。
教育,是黄奕聪慈善基金会最为主要的公益领域之一,而将教育项目与其他公益概念结合,注重软件建设,培育新型人才,是基金会近年来努力的方向。
以往,在青年人才的培养方面,基金会主要是依托高校奖学金的设立,来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但奖学金主要依靠书面材料的审核,较为倚重学生在学业、校内活动和专业方面的表现,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其他个人能力与所长,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较少追踪,更比较难以了解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及是否将来会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与此同时,基金会也与很多草根非营利组织有过接触与合作,他们的生命力与创新性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2008年以来,许多草根组织在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中,也在各自的公益领域内展露出了勃勃生机,但与此同时,草根组织也往往面临人力物力均常年缺乏的状态。
2010年,由大学生自己提出的项目概念,让基金会找到了两者的契合点,基金会在上外赛扶团队的概念之上,加入自身的公益经验与思考,最终发展成“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2010年项目首次在上海实施,就获得了实习机构与大学生们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媒体的关注。
2011年,在第一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基金会又在实习时间、实习生选拔方式、项目管理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改进,并将项目推广到了江苏南京。
首先,它为高校学生提供了企业实习、专业对口实习等传统实习方式以外的暑期实习选择,让热心公益、怀抱回馈社会心愿的优秀大学生找到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发展的渠道。
其次,它为处于发展上升期、缺乏人力物力的草根非营利组织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让非营利组织在缓解人力缺乏困局的同时,亦能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宣传自身的公益理念,让更多人了解自身的公益作为。
再次,它为公益行业储备了未来的人才,举办暑期实习项目的目标,虽然不是直接为公益机构提供人才,但这些公益实习生中,不乏怀有投身公益行业抱负、未来会继续留在这个行业的人才,而那些并未直接进入行业的实习生,以及通过项目前期校园宣传活动受到影响的学生,将会更多地去关注公益事业的发展,并通过其他的方式参与公益,奉献社会,并影响更多他们身边的人。
此外,借助基金会提供的这个交流平台,非营利组织之间、不同的高校学生之间,也都在进行着更多的交流与分享,这个项目的开展,让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更开阔的眼界、更多与同行合作沟通的机会,从而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成长。
“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突破了教育项目传统的“资助”导向,而是根据新时代下青年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做”,将非物质的培育与影响力放在了首位,为这一代对社会发展既非常关心又有些迷茫、有机会学习到更多知识与技能却在人格成长、责任感和社会公民意识方面有所欠缺的青年人,打开了人生的另一扇窗。
同时,这个项目也突破了以往公益项目强调量化成果、目的性直接的局限,而强调更远期的影响与改变。在这个项目里,我们不把为非营利组织解决人力问题或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作为目标,这些通过项目获益的青年人,也许未必会将公益作为自己未来的人生抱负,但是,通过深入公益行业的职业学习、通过项目推广的理念导向,必将会有更多青年人关注公益、更了解公益,改变对公益行业固有的一些狭隘的印象,而正确理解公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而他们所获得的“公益人格”的成长,无论他们将来服务于哪个行业,都将对他们产生终生影响,并通过他们去影响更多人。
而更重要的是,在对青年人才“培养”方面,项目在单向灌输、任务导向之上,更注重启发性和成长导向,一方面,在实习机构(即非营利组织)对实习生的指导方面,要求机构配备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专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实习生“learning by doing”,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成长,二者合一,其效应远远超出“1+1=2”.就连来自社工专业的实习生也表示,这两个月的锻炼,比两年的专业学习效果更好,她学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些知识,而更是掌握知识、自我创造的方法,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APP青年公益实习”自2010年夏天开办以来,获得了各界好评,也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在项目成功开办两年后,于近日连续获得《公益时报》和《环球慈善》两大公益主流媒体授予的奖项----“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优秀案例”和“2011中国企业十大典范公益项目”。APP(中国)一贯重视对青年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立高校奖助学金、组织暑期环保实践营、校园招聘等,一直致力于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更多成长机会,而“APP青年公益实习”项目的创办,则为大学生们打开了另一扇窗,让他们发现到不同的人生价值。
起止时间 | 2012-05-10 09:38:00 - |
---|---|
相关网址 | http://www.gongyishibao.com/News/201111/140343.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