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活动

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2011长江源水生态环境拯救行动”

【机构名称】
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

【项目名称】
2011长江源水生态环境拯救行动

【项目执行时间】
自2011年05月01日,至2012年05月01日。

【项目执行地点】
长江源区唐古拉山镇

【项目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尤其是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以塑料类不可降解材料包装的商品侵入偏远地区,正如中国的城市正在遭遇垃圾围城一样,中国农村和牧区的垃圾问题也到了十分严峻的关头,即使在人烟稀少的长江源区也面临着垃圾泛滥的趋势,来自现代工业社会的垃圾直接威胁着草原生态环境和长江水源的安全。
在居民相对集中的大城镇建立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等硬件设施相对容易,但怎样对分散在方圆数百公里草原上牧民产生的垃圾进行收运、处置却是一大难题。目前,政府主要精力仍在应对垃圾围城,还无暇顾及偏远农村和牧区的垃圾问题。在尚未建立垃圾收运机制的广大农村和牧区,尤其是处于江河源头地区的牧区,垃圾正在成为主要污染源。

多年来,绿色江河在青藏线沿线和长江源区开展的环境(垃圾)调查、人类学及移民调查目的都是帮助原住民适应环境变化、改善生存条件。

【执行方案】
2011年-2012年期间,绿色江河计划以万里长江第一镇——唐古拉山镇为项目地,与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协助对当地多年累积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置,完善唐古拉山镇垃圾收运常态化管理机制,维护唐古拉山镇的环境;在唐古拉山镇建立“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招募志愿者参与管理和运转,通过宣传、培训尤其是采用垃圾奖励性兑换物品等方式,引导长江源牧民进行垃圾清理、分类和回收;以保护站为基地,开展“带走一袋垃圾,呵护长江水源”活动,利用青藏公路空载汽车运送装袋后的分类垃圾至格尔木市处置;以保护站为基地,专业志愿者为老师,针对当地不同人群开设培训班,提高牧民的综合素质及适应现代社会的技能;协助原住民开发和出售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帮助当地妇女提高家庭收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当地政府树立万里长江第一镇的品牌形象。
第一阶段:寻找合作伙伴 确定合作方式。
第二阶段:前期联合调查 志愿者招募。
第三阶段:历史垃圾清运 保护站建设。
第四阶段: 牧区垃圾收运模式的建立与运行

【项目成果】
直至2012年12月,该项目计划取得以下成果。
1 常态化垃圾清运、回收管理机制建立:唐古拉山镇环境管理机制的建立;牧区垃圾收运机制的建立;不可降解垃圾长途运输机制的建立。
2 历史累积垃圾的清运:集中清运沱沱河沿长年累积的垃圾数量约200-500吨;
3 不可降解垃圾运输:共计运送约2000-3000袋(大袋)不可降解垃圾至格尔木处置,预计超过2000辆空返车辆和超过4000名自驾车游客参与;
4 长江水源地保护:沱沱河沿周边上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水源地的垃圾得到清理,垃圾污染的威胁得到解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5 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一座设施齐全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建成,使用期为30年。继索南达杰保护站之后,成为中国第二座民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志性建筑;
6当地青年:约有200人次参与各种培训,综合素质和谋生技能得到提升;
7当地妇女:约有20名当地妇女从事旅游产品的开发与销售,家庭收入有显著提高;
8 报告:与当地政府合作完成“高原牧区垃圾收运、处置模式”手册,便于该项目在其他牧区的复制与推广。

【需求描述】
1.志愿者:
生态环境工程专业志愿者;垃圾、废弃物处理专业志愿者;节能建筑专业志愿者、机电工程专业志愿者;绿色能源技术志愿者;社区规划专业志愿者;生态旅游专业志愿者;媒体志愿者;网络工程专业志愿者
2.资金支持
3.物资:绿色能源设备(太阳能发电机)、环保取暖设备、垃圾真空打包机、适应高海拔极端条件的笔记本电脑、用于野外调查的测距仪、望远镜等

【联系信息】
联系人:谢天、唐雅、刘俊辉
电话:028-85056595
电子邮件:office@green-river.org

活动/项目领域 健康扶助,环境保护,社区发展
活动/项目需求 物资需求,资金需求,志愿者需求
起止时间 2011-09-27 10:37:00 -

活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