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嘉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陪伴和支持公益组织有效成长

记者节 | 王帮办以社会创业家的身份向您报告!

2003年

又是记者节,心潮澎湃没减!

记得2001年,我27岁,经过几年就业坎坷,就职到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子报生活报。第一篇新闻写的是哈尔滨公交站牌更新的消息。

2003年6月10日,受当时生活报李立华总编辑和编委会认定,我主持“王帮办热线”,当时是单兵作战,二个月后,因热线热度不减,报社增派了力量,第二年,三个人形成王帮办记者团队,到2004年时达到6个人。2005年,王帮办热线“火”到一个高峰,当年我也因此荣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记得集团还奖励了几千元。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到城市,没有背景走到人生事业佳境的我,当时是骄傲的,但这份骄傲的背后确实是每天早出晚归、撇家舍亲、全身心地为百姓服务中。每天近百个电话接听、咨询解答是没有补助的,间歇要拼命地写稿养家,经常倒班值夜班,做版面编辑、排版、校对,经常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现在想想,这真是媒体人的职业使然吧,倒没有对报社有抱怨,认为报社在报道别人违反《劳动法》,自己却做着违反法律的事儿。

2008年,王帮办热线开始走向缓慢前行期,新领导的新想法,让王帮办工作室一直做着调整和尝试领导的要求,作为仍然有着热情的帮办团队来说,这种绵软式的“等待”是不爽的,于我甚至是痛苦的!

从2008年至2014年,王帮办热线服务量逐年减少,我从帮办团队,做起王帮办志愿者团队,到后来成立哈尔滨第一个社工服务中心,期许将公益助人,从一个人至一群人,从粗糙的小白做成专业化。

但美好的东西不一定适用于那时领导层的喜好和期待,因此最易决堤的也一定是在最短最弱处的木板。所谓的“自诩辉煌”在固化体制下,只不过是昙花一现。


2014年

2014年10月离开生活报,在现任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袁晓光社长的鼓励下,我来到黑龙江晨报打造公益版,2015年7月离开时做了整整10个月。这段时光,我的内心是不通透的,是那种寄隅一落、怀抱大相而不能畅展的感觉。

那年,我恰好四十,我想,为什么不能让人生雄展一下呢!于是,想好了、马上离开、做嘉仁,开启公益创业之路。

在转型过度时,我要感谢时任黑龙江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长杨晶女士的推荐,到黑龙江省鑫达慈善基金会做秘书长,以及推荐我成为黑龙江首位银杏伙伴。

在鑫达基金会,我不仅丰富了对基金会管理的能力,还拿到了每月体面的薪酬,尤其成为银杏伙伴后,每年10万元资助,不仅解决了肚子问题,它让一个家稳了,并又渐渐生发出给我健康成长的支持力量。作为一个家的男人,责任和担当最重要!


2017

准确地说,从2016年6月起,我运营管理哈尔滨市嘉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才算是正式开启我的公益创业。作为银杏伙伴的一员,我很喜欢银杏基金会选人用的八个字“脚踏实地,胸怀天下”,当时还诚惶诚恐地接受“社会创业家”这个神彩标签。

但就社会创业家个体而言,公益创业路是艰辛的、充分阳光的!

嘉仁的创办,是要做支持枢纽型的平台,甘在幕后当服务者、协作者、支持者,陪伴弱小的兄弟组织有效成长,引导初创期公益组织开始就做正确的事,不哗众取宠,不胆大吃天,不急功近利。

两年来,我有成长、嘉仁也有进步。当要感恩东原街道办事处,让我能在东原街道惠民社创孵化园平台上施展才智;要感谢哈尔滨团市委的信任,将冰城青益汇委托给嘉仁;感谢哈尔滨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局的认可,将政府转移职能中的社会组织等级评估项目委托给嘉仁,而且算今年已经连续三年;还有嘉仁理事会同仁的智力支持、资源帮衬、成长提携……

当然,还有我的家人太太,能从公益小白成为我内心的事业伙伴,这份来自家的支持是我创业的力量之源!


2018

还记得当初给机构起名“嘉仁”是经过思量的。仁,爱人;嘉,美好,唯期待社会创业这条路以“仁”为径,支持助人,无量无极,“嘉”为愿景,让每个公益创业者怀有希望,让机构会运营、能造血、吃得饱,再谋发展。“嘉仁”愿搭起长台,促机构间彼此照应、互相帮衬、相处如家人般。

我深知,愿景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活生生的不和谐、缺公正、少健康,但我相信,随着政府对社会治理认识的不断深入,政府购买制度的不断完善,黑龙江、哈尔滨的公益生态会越来越清朗的,公益组织的成长环境也会越来越好的!

我,是曾经的记者,现在的社会创业者,记者节日子,追思抚远,以此文送给正在人生就业和创业路的青年朋友们,我们一起,加油助跑!

活动/项目领域 公益行业支持,综合志愿服务
活动/项目需求 需要合作方,媒体需求,志愿者需求
起止时间 2016-11-06 09:54:00 - 0000-00-00 00:00:00
联系人 王海臣
联系电话 13845000987
电子邮箱 jiarenfuwu@126.com
联系QQ 4735641

活动图片